首页

免费观看女王踩踏

时间:2025-05-29 05:15:45 作者:《中国记事(1912-1928)》从西方人观察视角重构民国初年社会 浏览量:49026

  中新网北京5月28日电 (记者 应妮)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历史学家王笛的最新历史非虚构新书《中国记事(1912-1928)》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该书通过大量一手资料、48幅珍贵历史图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西方人的视角,重构了民国初年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中国记事(1912-1928)》(全两卷)书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1912年至1928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该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西方人的视角,来观察那个大变革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西方作家、学者、记者、外交官、旅行者,如芮恩施、杜威、鲍威尔、赛珍珠、司徒雷登、史迪威等人,从北京、南京、上海到广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记载了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民生百态的深入观察和了解。王笛经过细密的中英文资料耙梳,发掘出中国近代历史上孙中山、陆徵祥、顾维钧、胡适等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并且挖掘了普通人的言行与大历史之间的关联。

  该书的全国首发分享会日前在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指出,《中国记事(1912-1928)》反复出现的“觉醒”一词,是当时观察者对中国的核心描述。这种觉醒不仅是政治变革,更体现在女性参与革命、社会观念转变等细节中,呼吁关注被传统叙事遮蔽的群体。该书充分体现了历史写作的文学性与开放性,为小说家和非虚构写作者提供了丰富素材,推动历史叙事走向大众。

全国首发分享会现场。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称赞这一作品以严谨的学术研究,呈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丰富细节和宏大叙事,并通过他者视角重构民国初年的政治与社会变迁,呈现了他者凝视下的中国近现代化过程。

  王笛说,过去他研究中国历史,根据的是中文资料,通过中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历史;现在从西方人的角度,这些来到中国的西方人观察到的中国,和中国人自己理解的中国,是不一样的。“西方人看待中国的观点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在那个时代。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看到的也可能是我们看不到的问题。”王笛坦言,“在使用这些资料时,一定要冷静分析哪些是他们的局限、偏见,哪些是他们的真知灼见。”(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江苏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秦淮河洪水蓝色预警

目前,其中两名巡线人员正在医院ICU病房进行救治。另外一名巡线人员腰椎骨折,背部烧伤,在普通病房进行救治。事故原因正在等待进一步调查。(总台记者 李健飞 刘春)

国际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高惺惟:今天要建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某一区域的小市场,更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小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过去存在的问题,比如解决招商引资过程当中的不公平竞争、恶性招商引资、“内卷”严重等问题。不可否认,招商引资对于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确实很重要,但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的定位是什么,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夜幕下,锣鼓声响起,舞动起来的龙南香火龙壮观非凡,舞龙动作并不复杂,但队形灵活多变,颇有特色,包括团龙、四柱落井、黄龙摆身、黄龙缠柱。在龙香燃尽后,香火龙被摆放回到祠堂,待到元宵节晚上,再将“龙”摆成“伏龙”状,进入“送龙”阶段,观众会纷纷祈福,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柳鑫宇称“非常愤怒”:正在等待警方的后续处理

在这篇题为《23条立法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必答题”》的文章中,丛培武说,自己近日接触到的不少加拿大朋友都非常关心香港立法会刚刚全票通过的23条立法(《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对香港治理的影响。自己告诉他们,23条立法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必答题”。

吉光片羽:从四体《大藏经》雕版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张晓仑指出,近年来,我国部分重大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如高速铁路、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等已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是,由于目前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成熟度有待提高、持续支持手段尚需完善等,首台(套)产品在推出后形成批量化期间仍遇到一些困难。当前,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也更多集中于首台或首批装备研制,对其推广应用过程关注度仍需继续加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